6月25日多家媒体报道,为了出人头地、回报父母,20岁的崇州女孩在第一次高考失利后,选择了复读。今年,复读了一的她,差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差距。在得知这个成绩后,她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她以为这样能让父母轻松点,不想这却成为父母一生中的痛。
所谓“草莓心”,就是说,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耐挫力教育,提升孩子能屈能伸、豁达健壮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节能力,可在高考和“升学率崇拜”的挤压中,很多家长和学校,还是将心理发展意识忘掉了,孩子根本就不懂得最起码的情绪处理技巧,教育也从来没有专门开设此类心理课程,以致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和不愉快,情绪反应就非常极端,手足无措,甚至不惜用生命的代价来反抗。这种极端和偏执,也正是心理发展草莓化:平时看起来灿烂无比,耐挫力却非常低下;表面上看无比光滑,情绪处理能力却疙疙瘩瘩、不尽如意!
一个人,要想得到真正的成长,肯定会经受各种心理不幸和灾难,当不幸来临的时候,我们绝对不是出离愤怒、铤而走险,而是要学会科学冷静的寻找发泄的通道和路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将不幸当做一种进步的教材,造就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情怀,变得更加健壮。
可看看新闻中的这位孩子,一个小小的高考失利,就将自己打倒了,那个所谓的失败,此刻成了一个比泰山还要沉重的问题,成了无法逾越的珠穆朗玛峰。他既不懂得寻找科学的发泄通道,又不知道应该进行接纳和包容,而是将不安和愤怒埋藏心底,加剧了内在的不安、不满,以及不和谐因素。与其说是冲动,不如说是心理无知;与其说是刚烈,不如说是负面情绪处理能力的低下;与其说是一种不愿接受,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偏执。让人痛心。
惨剧再次告诉我们,对于孩子的远景发展、终极幸福而言,健康的体魄、健壮的心理结构以及知足常乐的快乐心态、从容不迫的心理淡定,真的比知识拔尖更重要。拥有再辉煌的毕业证书,心理发展却弱不禁风、状如草莓,孩子所谓的辉煌根本就是昙花一现,经不起考量,经不起摔打。——“药家鑫悲剧”、“马加爵事件”和今天的悲剧就是最好的教训。
现在,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屡屡出现问题。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据报道,中国孩子的幸福指数在低位徘徊,上海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而自杀未遂者竟达到了1.71%。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这种心理发展和健壮意识,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而再看看美国人的心理咨询,看心理咨询师,就像看感冒一样正常,美国孩子非常达观、宽容、豁达,幸福指数较高,与这种心理发展、心理抚慰,应该有着直接关系。值得借鉴!
在教育国际化、发展快乐化的今天,人们早该从陈旧的“心理文盲”中走出来了:就算是功课沉重,我们也要将心理发展纳入教育构成,让心理关心成为就家常便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应该得到智商、情商等的提高,也应该在心理认知和心理发展方面得到重要发展。摆脱玻璃心的现状,找到科学的发泄通道,创造更多的心理幸福和阳光心态,“高考失利就自杀”的悲剧才有望得到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