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哽咽”卸任,一些市场人士解读为系旗下的中国远洋[0.33% 资金研报](601919.SH,现为*ST远洋)连年巨亏所致,这可能是一种误解。出生于1950年的魏家福现年已经63岁,“掌舵”中远集团这艘大船已经15年,卸任是因为年龄原因;况且国资委是基于中远集团的经营状况来考核魏家福,远洋运输板块的巨亏,并不意味着中远集团整体经营同样惨淡。魏家福还是央企高管中少见的资本运作高手,1993年就出任中远集团旗下首家上市公司中远投资(F83.SG)的总裁,此后共运作四家公司上市,打造出资本市场的“中远系”,特别是2007年中国远洋的回归A股,以及随后的346亿元增发,从国资资本化的角度而言,堪称经典。魏家福在今年3月份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曾说过:“党中央、国务院了解中远,我就足够了。”讲的正是这层意思。
但中国远洋三年连亏274亿元,“荣膺”A股亏损王,股价跌到了地板上,市场信心尽失,确实无颜面对投资者。从这个角度而言,“船长”魏家福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但不是一位合格的管理者。随着中远集团“权杖”的交接,拯救中国远洋的重任落到了继任者马泽华的身上(魏家福目前仍任中国远洋董事长,待股东会改选时再卸任)。作为A股的亏损王,中国远洋是应该“被救赎”,还是“自我救赎”呢?马泽华又该如何选择?
为了避免退市,今年以来中国远洋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扭亏,包括向集团出售旗下的中远物流(36亿元),出售所持有的中集集团[3.11% 资金 研报](000039.SZ)股权(12亿元)。鉴于中国远洋是一家重资产公司,以及与母公司之间有大量的关联交易,预计下半年仍将有资产出售计划,或关联交易价格的调整。但母公司的输血也好,上市公司的断臂也罢,中国远洋的上述举措是为了避免退市的“被救赎”,而不是真正地“自我救赎”。如果未来航运市场依旧萎靡,中国远洋是不是还得卖资产呢?一家上市公司如靠此度日,难言创造价值,更难言对股东回报。
中国远洋亏损的原因有很多,如押注干散货市场、误判景气周期、自有船舶比例过高等,这些失误都剑指内部的决策与管理。这些年来,中国远洋的规模在迎头赶上甚至超过马士基、日本邮船公司的同时,仍然是粗放式经营,在精细化管理方面并无法与对手们相抗衡,否则就无法回答为什么马士基已经走出低谷开始盈利,而中国远洋仍然深陷泥淖。
与在国际航运市场摸爬滚打一百多年的竞争对手相比,中国远洋仍显稚嫩,它的崛起没有秘密,更谈不上奇迹,而是得益于中国经济这十多年来的快速增长。伴随着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在快速攀升;与此同时,“中国制造”更是席卷全球,这两大因素带动了干散货和集装箱航运市场的旺盛,中国远洋借势而成,中远集团也冲进了世界500强行列。而如今,大宗商品和“中国制造”的需求皆已疲软,支撑中国远洋粗放式增长的两大因素已经不在,在这种情况下,沿着传统路径发展的中国远洋终于“触礁”。
卖资产只是暂时的财务性扭亏,目的是保壳,是被动地救赎,无法真正拯救中国远洋。中国远洋亟待“自我救赎”。所谓“自我救赎”,就是要认真研判国际航运形势,降低财务风险,管理上要对标国际竞争对手(如马士基),查找差距,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来使中国远洋这艘大船重新起航,这是摆在新“船长”马泽华面前的使命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