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奶粉行业品牌口碑研究报告》在北京举行高级研讨会。报告显示,知名度指标前十名中国国产品牌的知名度与进口品牌的知名度相差较大,美誉度方面国产品牌集中表现突出,品牌的社会责任感趋于常态化管理。
“国产奶粉美誉度表现突出”,让公众的眼镜跌落一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倘若国产奶粉的美誉度真如报告所称的这么“突出”,洋奶粉何至于纷纷提高价格,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内地消费者何至于大老远跑到香港去购买奶粉,以至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台奶粉限购令?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评论道,“眼看着美誉度又将是一个被糟蹋的好词了”。
让人费解的是,在消费者好评指标中,进口品牌整体表现优于国产品牌,国产奶粉集体表现欠佳。消费者评价不高,却同时拥有“品牌美誉度”,这是什么样的逻辑?
其实仔细阅读报道,就会发现报告所称的“美誉度”和我们理解的并不是一回事。报告所指的“美誉度”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指向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一般意义上理解,大概就是说企业在公益事业的表现,譬如公益活动的参与度、慈善捐款额等等。不可否认,国产奶企虽然形象不佳,但凭借财大气粗,在公益方面也确实做了一些事。这一点是洋品牌所不可比拟的。因此,与其说公众误读了“国产品牌奶粉美誉度”,不如说报告偷换了“美誉度”的概念。
奶粉品牌的美誉度究竟应该来自哪里?来自于产品质量,来自于消费者的用脚投票。国产奶粉企业在做强做大之后,很注意社会形象,为公益事业出钱出力,这一点很值得赞赏,但是如果产品质量不过关,甚至有安全之虞,不仅无法取得消费者的信任,反而遭到消费者的本能排斥,做再多的公益事业也于事无补。相反,国外奶粉品牌虽然没做什么公益事业,甚至时不时地还借机哄抬价格,流露出资本的贪婪和无耻,但就因为人家的产品质量过硬,消费者乖乖地掏钱埋单。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市场经济的最大法则,所以企业的美誉度只能来自于产品质量,而非其他。
亟待厘清的观念是,奶粉品牌的美誉度应该是公众和消费者的客观评价,而非关起门来的自娱自乐。据悉,该报告由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编制和发布,还将定期发布行业口碑报告,以帮助奶粉企业及时把握自身品牌的口碑表现,助力奶粉产业健康发展。很显然,这是一家面对企业而非消费者的服务性机构。只是不知道,这样不顾现实一味献媚的“服务”究竟是祸害了企业还是帮助了企业?
消费者评价和企业美誉度,对于正处历史低谷的国产奶粉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倘若企业只听得进赞美听不得批评和指责,陶醉于良好的自我感觉中,甚至明知是一派胡言,仍然要自我粉饰,以此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国产奶企哪里还有改进的决心和诚意?要知道,消费者不是傻子,企业如果轻佻地戏弄消费者,那么消费者只能无情地抛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