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18时许,中储棉山西侯马代储库发生火灾,过火面积约1.05万平方米,未造成人员伤亡。据了解,就火灾原因,代储库工作人员曾向消防部门报警称,大火是由雷雨天的“雷击”导致。
一场大火,又一次烧得莫名其妙。从中储粮到中储棉,密集发生的火灾,每次都这般惨烈且离奇。无论是“导线短路”,抑或是“雷击起火”,涉事方给出的解释,似乎总显得轻佻无力。显而易见,当事者自陈不够诚意,民间难免浮想联翩。
相较于火灾本身,由火灾引发的全民猜想潮,似乎是个更值得解读的现象。试问,公众为何会对所谓“雷击起火”的说辞拒不相信?之于此,或许有两种说得通的解释:其一,中储粮、中储棉等物资储备系统,一贯低调运作、甚少见光,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公众难免对其缺乏信任;其二,基于过往的经验,大家已然见多了种种“案中案”的故事,自然会由彼及“此”,产生种种联想。
按照寻常人的理解,诸如中储粮、中储棉等专门的物资储备机构,本应具备相当的抗风险能力。这也就是说,荒诞如“导线短路”“雷击所致”一类的起火理由,本就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两场大火,让一贯“隐身”的国家物资储备体系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在“中储粮直属库大火”后,媒体逐步披露了该系统的部分内情。但,这极有限的信息提供,显然只是杯水车薪——须知,一旦开启“知情”进程,公众的知情诉求,必然会更为强烈。
先后发生的两场火灾,以及这之间媒体的追问报道,已大大拉升了公众的兴趣指数。如今,大家纷纷猜测“中储棉大火”的真相,实则是在发出“意图了解更多”的信号,只有被裹挟在“妄加揣测内幕”的表象下,才能获得更大的声量和影响。说到底,大火引发的全民猜想,本质上仍是个曲线表达知情诉求的过程。之于此,被追问的对象,不应假装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