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创新既有成绩,也有一些短板,针对十三五规划中国家确定深圳作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深圳将面临新的发展需求。”在1月17日举行的深圳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深圳将在2017年起实施“十大行动计划”,对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和产业升级进行布局。
许勤还表示,“十大行动计划”也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深圳实践,为建设科技强国做贡献,为中国制造2025做贡献,在德国工业4.0,美国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世界制造业重新分工和布局中形成自身优势。“过去孕育了多年的机会会在未来一段时间爆发。”许勤说。
2016年,深圳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定位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50%,占全国一半。
在这种背景下,深圳提出了下一步科技、产业创新发展的十大行动计划。
许勤表示,这十大行动计划分别是,一是布局十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力争在信息科学与安全、生命科学与健康等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加快推进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建设和深圳超算中心扩容,规划布局国家基因库二期、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是设立十大基础研究机构。重点在数学、医学、脑科学、新材料、数字生命、数字货币、量子通信、海洋科学、环境科学、清洁能源等领域谋划建设10个基础研究机构。
三是组建十大诺贝尔科学家实验室。发挥诺贝尔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由诺贝尔获奖者领衔的实验室,力争今年新建2个以上。
四是实施十大重大科技产业专项。集中资源加大研发、产业化、应用等链条支持力度,加快在石墨烯、微纳米、机器人、5G移动通信、金融科技、VR/AR等10个领域出台专项支持计划,抢占前沿技术产业化先机,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后劲。
五是打造十大海外创新中心。出台专项计划,支持企业和机构在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创新资源高度密集地区,规划建设10个海外创新中心,构建国际协同平台。
六是建设十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在机器人、3D打印、新型显示、精准医疗、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规划建设10个创新中心,提升高端制造、精密制造、智能制造能力水平。
七是规划建设十大未来产业集聚区。坚持科学规划、前瞻布局、联动发展,在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建设10个集聚区,培育若干千亿级产业集权。
八是搭建十大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在创新设计、品牌培育、知识产权运营、检验检测认证等领域,打造10个重大平台。
九是打造十大“双创”示范基地。
十是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实施“院士引进工程”、“创新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优秀大学毕业生引进计划”等,加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孔雀计划”、“双百苗圃计划”、“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全年引进院士10名左右,孔雀团队3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400名以上。
许勤表示,“十大行动计划”有些是从需求出发,有些是从问题出发。比如,深圳在应用研究方面是强项,这些年在创新能力建设和载体建设上花了不少功夫,要成为国际科技中心,基础研究是深圳要弥补的短板。深圳过去并没有国家布局的大院大所,必须从“十三五”开始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规划建设十个基础研究的研究所。
“深圳要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着力推动创新生态再优化、创新能力再突破、创新经济再升级,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许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