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宏观 > 历史 >
    历史上的今天:屈原投河殉国 朱自清称屈原是同性
      时间:2013-04-10 14:41

  在2291年前的今天,前278年4月10日(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汩罗江自杀。

  

 

  屈原

  屈原姓熊氏,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ì)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 现在定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7个国家的75名著名人士联合发起了“世界保卫和平大会”。1953年,在莫斯科举行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他。

  文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历史点评: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的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闻一多与朱自清研究证明屈原是同性恋

  核心提示:作家朱自清非常认同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参与讨论。闻一多于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文中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樁历史事实”。

  本文来源:人民网,作者:朱绍杰 马薇 吴海敏,原题为:《腐女,带色眼睛看世界》

  去年的端午节似乎绕不开一个“腐”字:一边是“基情”似火的欧洲杯,一众帅哥在场上纠缠,连举办国之一乌克兰的首都名称都似乎饱含深意:基辅基辅,又基又腐;另一边是假期微博热门话题之一,有同性恋平权运动者倡议将端午节命名为“同性恋情人节”,理由为屈原也是同性恋。而后者更引发广泛争议。

  腐女:“腐”在日文有无可救药的意思。“腐女”意指对男男同性之爱充满欣赏的女性,是一种有自嘲意味的自称。

  屈原是同性恋者?——六十多年前一次学术讨论引出的疑问

  6月14日,一位叫喜力的网友在微博上公开倡议“将端午节作为同志情人节”,并列举出了端午节的历史、将其作为“同志情人节”的意义等,而其理由则是“屈原是同性恋者”,“屈原之死是一段忠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性社会学家方刚随即转发了这一微博,称“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屈原是一位同性恋者,并且因失恋自杀”,呼吁更多同性恋平权运动者参与到“为这一节日的‘正名’中来”。

  有学者指出,“用这类的眼光解读经典文本很早就有,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他们所言“屈原是同性恋者”的理由,来自六十多年前民国学界关于屈原的一次学术讨论。1944年,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教授在《中央日报》发表文章《屈原是文学弄臣的发疑》,指出“屈原为同性恋者”,引起当时学术界一片哗然,并遭到多人质疑。孙次舟随后又撰文《屈原讨论的最后申辩》,坚持自己的观点。

  当时,作家朱自清非常认同孙次舟的观点,并请出著名诗人、楚辞专家闻一多教授参与讨论。闻一多于次年在《中原》杂志发表《屈原问题》,文中肯定了孙次舟对屈原的发疑是楚辞研究的重大发现,“孙次舟以屈原为弄臣,是完全正确地指出了一樁历史事实”。闻一多还进一步阐明了“断袖”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在科举尚未施行的战国时代,文学家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生存条件,他们只有依附于当时的国君与贵族才能生存,即成为“文学弄臣”。

  从文学“基情”到“腐文化”的华丽转身

  然而,这场争辩最终没有在学界达成公论。民国先生们大概怎么也料不到自己严肃讨论的学术问题,在半个世纪后,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同样让他们意料不到的是,从文学经典中读出“基情”,竟成为今天年轻人中的一种潮流。而这些追随者,自命为“腐女”。

  对于不少人来说,“腐女”早不是新鲜事物,这个来自日本的亚文化舶来词,最初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意指对男男同性之爱充满欣赏的女性。诚然,“腐女”群体也有其自身的严格定义,但简而言之,她们的乐趣就是看到两位男性“站在一起”,就自行联想他们“在一起”。

  “腐”产生于动漫。“当时我在看漫画,开始的时候以为主人公是女生,后来情节进入高潮以后,猛然发现‘她’居然是男的!当时感觉非常震惊,但也有所顿悟,觉得男男爱情也能接受。”一位名叫“mizuki”的资深腐女说。其实据Record Japan新闻网的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女性表示自己是看漫画、动漫以后成为腐女的。漫画在“腐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载体和催化剂的角色,并通过日本的“同人志展销会”,逐步发展出一批“腐漫画”和漫画家。

  同时,“耽美”文学也是“腐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最早出现在日本近代文学中,为反对自然主义文学而呈现的另一种文学写作风格:耽美派。后来这个词被日本的漫画界用于BL(boy's love)漫画上,并引申为代指一切美型男性,以及男性与男性之间不涉及繁殖的恋爱感情,最后更发展为男同性恋漫画的代称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初,“腐漫画”开始进入中国大陆。1999年,中国第一本“耽美漫画”月刊“耽美季节”出版。与此同时,由于网络的高速发展,大量“腐向”的耽美网站应运而生。许多著名文学网站如晋江、盛大都有耽美专栏,培养了大量的耽美文学写手,更是促进了“腐文化”的发展。

  腐文化,从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娱乐

  2010年,微博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四大门户网站纷纷开设微博。随着新浪“微小说大赛”的进行,一大批“耽美向微小说”横空出世,并被高频率转发,这一事件刺激“腐文化”从一种小众文化向大众娱乐变身,甚至有成为时尚潮流的趋势。

  “搞基”俨然成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娱乐运动”。从绿茵场上庆祝入球的拥抱,到经典侦探小说《福尔摩斯》同名影视作品中的搭档关系,无一不留给“腐女”丰富的联想空间。

  “我知道你是个军医,刚从阿富汗因伤退役回来。你哥哥担心你,你却不肯向他求助,因为你看不惯他,也可能对方是个酒鬼,更可能他最近抛弃了自己的妻子。”神色冷峻的福尔摩斯在实验室中对华生说出这一段经典台词时,不少腐女都纷纷叫“萌”。这部由BBC出品的迷你剧将阿瑟·柯南·道尔笔下的著名人物———福尔摩斯和华生“穿越”到21世纪的伦敦街头。依旧是贝克街221B,依旧是“福华”的经典搭档,但是在众多的腐女甚至是普通观众心中,福尔摩斯和华生俨然从破案的“好拍档”变化为“好基友”,正如剧中赫德森太太所说,“我接受任何形式的家庭”。

  由于“腐文化”的日渐兴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消费口味纷纷“卖腐”,《新福尔摩斯》、《梅林传奇》、《妙警贼探》……一部部打着“好基友”擦边球的英美剧在中国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和评价。其实这几部电视剧都是翻拍于英美经典:《新福尔摩斯》重新演绎了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梅林传奇》改编了亚瑟王和梅林法师之间的传说;《妙警贼探》则将莱昂纳多的经典影片《Catch Me If You Can》扩充成为三部60多集的电视剧。将经典加入新元素重新解读,是影视剧翻拍中常用的手段,新编剧们将改编的新作加入时下流行的“好基友”桥段,也只是一种“合时宜之举”。其实,意气相投、肝胆相照也好,兄友弟恭、情同手足也罢,这些“好基友”们,最终打动观众的还是人物或角色之间真挚的感情,其背后的文化,只是寄托着观者对美好感情的一种遐想和渴望。

  实际上,“腐”的影响力已由虚拟世界扩大到更广阔的现实世界,甚至直接影响大众的思维方式。可曾记得过去男同学之间勾肩搭背的亲密动作?这在当下已经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这立即会被加以“基友”的称号。以前是异性走在一起会被议论,今天同性走在一起更像有奸情。“腐女”眼中,“基情”无处不在。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后现代时代,年轻群体自有“除魅”的办法,其中之一就是从文学经典中读出“基情”。那些教科书中,和讲授老师一样板着面孔的古人也有七情六欲,甚至也有同性之爱。在他们看来,愁容满面忧国忧民的杜甫经常为李白写情诗,挑灯看剑梦回连营的辛弃疾还有个绯闻男友陈亮……这样,“腐女”们不再仅仅停留在“耽美”文学上,眼光已和民国先生们不谋而合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