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智慧城市的支出正在快速提高,一场“世界级”的数字城市竞赛已经开始。
根据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到2025年,智慧城市技术的支出预计将从2019年的960亿美元增至3270亿美元,届时将至少建立26个智慧城市。而到2030年,全球智慧城市支出的70%以上将来自美国,西欧和中国。
“产数融合加速,数质时代已经到来,如何高质量地发展数字经济,是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在5月13日举行的“青岛·进而有为 华为云城市峰会2021”上,华为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地区部总裁鲁勇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城市创新正在从应用创新的1.0阶段走向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并重的2.0阶段。
对于青岛而言,进入世界级智慧城市的“门票”来自于工业、制造等领域。
据记者了解,2020年,青岛发布“工业赋能”场景1300个和“未来城市”场景200个,今年的开放应用场景目标则是1000个以上。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11月,山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363户,其中83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41家企业进入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2020年,山东工业增加值2311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0%。产业链供应链保持稳定,规模以上工业30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
“在青岛,我们与本地联合建设了软件开发平台、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5G超高经视频产业平台等,希望为青岛智造夯实基础。”鲁勇在当日的线上采访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建设共性技术平台,为产业链的融合升级提供了快速、高效的能力技术,建设工业智能体,可以推动山东和青岛工业企业智能化升级,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在上述城市峰会上,华为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山东旅投泛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华为(青岛)数字城市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在未来,三方将共同运营华为(青岛)数字城市联合创新中心,提升区域信息化水平。
对于华为来说,智慧领域是其云战略落地的重要载体。据记者了解,华为在去年提出了“城市智能体”概念,通过建设“眼、脑、手、脉”齐备、全域协同、立体感知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智能系统,用数据驱动业务创新,通过全场景智慧等方式与国内的各大城市展开合作。
以青岛为例,在胶州市,华为已经与区内青岛软控等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展开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
“重视根技术,投入以云、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发展创新产业,才能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韧性发展。”鲁勇对记者说。
但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化。比如在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中,从整个底层规划的阶段就需要从市、区、县这样的各自规划,走向市、区、县的协同作战,统一规划的场景,否则容易出现重建设、轻运营的情况。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智慧城市建设依赖于顶层设计的系统化建设,是没有终点、不断发展进化的过程,智慧城市的建设还有赖于开放的生态,要集合生态伙伴一起共同推动城市智能化。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