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高管 > 领导力 >
    领导力的迷思——个人魅力
      时间:2013-07-23 15:34

  从小我们被父母、老师教育的要性格外向,要能“见面熟”。在大家的意识里,只有那些极富个人魅力,口若悬河的人,才有大好的前途可言。

  于是,一些个性内敛、腼腆的孩子常常被忽视,他们在团队中的表现,他们在集会中的发言,很容易被轻视。

  在职场也是如此,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可能受重视程度截然不同。

  那些平日里就极富个人魅力的同事,那些在会议上斩钉截铁用肯定的语气大声表达自己观点的同事,他们的建议不论优劣都轻易被其他同事所接纳。

  相反,那些平日里言语不多,“默默无闻”的同事,就算有什么好的建议,从他们嘴里说出来,这建议也打了折扣。

  于是,职场里充斥着“个人魅力”之说,在职培训中类似领导者口才,领袖魅力之类的课程广受欢迎。

  人们都迫不及待的要让自己更有“魅力”。

  大家仿佛要将所有的领导者都打造成一个模子,那就是神采奕奕,口若悬河。

  因为只有这样,才“像”一个领导者,也才会被提拔为领导者,也更能赢得部属的追随。

  这种说法说的多了,相信的人便越来越多了,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的人更是越来越多了。

  于是,职场里的人们,不论原本是外向的还是内向的,为了自己的职业前途,都装模作样的呈现出外向的特质,以体现自己很有团队精神,很有个人魅力。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全世界优秀企业的领导者们无一例外都是极富个人魅力,都是典型的外向性格吗?

  我们让事实说话。

  “半个世纪里,在我所遇到的或者共事过的最高效的领导者中,有的喜欢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而其他人则极爱交际。他们有的做事果断而冲动,有的则审时度势,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作一个决定……他们在性格特征上的唯一共同点,就是他们所不具备的东西,即都没有所谓的‘魅力’,也不会去利用这种所谓的魅力。”德鲁克这样写道。

  再看看那些榜上有名的,最有领导手段的总裁们吧,他们居然都是内向者。

  包括查尔斯施瓦布、比尔盖茨、莎莉集团总裁布伦达巴恩斯以及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前任总裁詹姆斯科普兰。

  我最近利用闲暇时间在看[美]苏珊 凯恩写的《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之所以会看这本书,是自觉我是个偏内向的人。

  虽然在一些场合,朋友们见我也常能大方得体的侃侃而谈,因此还被误以为是个外向活泼的人,但其实我自己心里明白,那不是真实的我,真实的我太希望找个安静的角落坐下来。

  只是经历了多年的职场打磨,明白什么场合该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仅此而已。

  因此,我便很想从这本书中找到更多与我有类似个性的人,有近似感触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

  在书中,随着作者对内向性格特点的深入描述,我越来越肯定自己就是这类人。

  比如,喜欢独立工作;比如,喜欢沉思;比如喜欢安静……太多了。

  同时,令我诧异的是,原来这些都不是缺点,而是“特点”。

  在书中,苏珊凯恩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案例。

  “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亚当格兰特曾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咨询那些世界财富500强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和军事领导人——从谷歌到美国陆军再到美国海军。

  格兰特讲了一个关于美国空军中校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最典型的内向者,同时也是格兰特所见过的最优秀的领导者之一。

  当他与其他人接触太多之后,就会觉得迷失了方向,所以他经常空出一些时间来思考和充电。他从容地说着话,没有太多音调上的起伏,也没有太多面部表情的变化。比起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主导谈话,他对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收集信息更感兴趣。

  格兰特说,人们对中校的尊敬并不仅仅出于他的权力,同样还有他的领导方式:通过鼓励下属努力来获得主动。

  他给予下属参与重要决策的机会,采纳合理的意见,自然,他会明确地告诉他的手下,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他。

  他并不担心陷入信用危机甚至是要为此负责,他只是简单地把工作分配给那些他认为能够出色完成的人。

  这就意味着他将一些最有趣、最有意义甚至是最重要的任务分配了下去,而其他的领导者或许会把这些任务留给自己处理。”

  苏珊凯恩在书中继续写道:“当格兰特进一步参阅现有的对于性格和领导力之间的研究时发现,外向性与领导力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大。

  另外,众所周知的颇具影响力的管理理论家吉姆柯林斯在一次著名的研究中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当吉姆柯林斯分析这些最优秀的公司有什么共同点时,那些杰出的总裁就跳了出来。

  每一家公司都是由处事低调的达尔文史密斯那样的绅士所领导的。与这些领导者一起工作的员工形容他们领导的词语有:

  从容,谦逊,绅士,矜持,腼腆,亲切,温和,自谦,低调……

  因此,至少可以这么说,领导者并不一定都非得是外向性格的。

  我们大可不必因此勉强自己,将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

  也许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确过高估计了“个人魅力”在领导力发挥中所起的作用,本末倒置了。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