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旅行 >
    贵州:穿梭600年的大寨古韵
      时间:2022-04-06 14:34 作 者:

  第一次听说德江县沙溪乡大寨村,是在一个短视频里:戴着鸭舌帽的中年男子热情洋溢地讲解着寨子里的一花一草、一枝一叶、一砖一瓦、一牛一犁……完全沉浸在幸福之中的样子深深打动了我。

  在一个细雨纷纷的周日,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这里。

  翻过形如波涛起伏的山坡,爬过状似鲤鱼背的山脊。当汽车驶入“悬挂”在山崖之上的公路时,我猛然看到窗外如利斧削过一般的层层群山中数十栋红墙黑瓦的民居,在荡着细碎波光的云雾中若隐若现。

  同行人说,那就是沙溪大寨,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村中族谱记载,先民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从四川顺庆府蓬州仪陇县长途迁徙到这里,见两山之间古木参天、野兽成群而停下脚步,打下了第一根桩,敷下第一堆草木灰,唱起了山寨第一支山歌,一个小山寨就这样诞生。

  以群鸟为伍,以耕地狩猎为生。许是得乌江之利、武陵山之便,这些勤劳勇敢、憨厚朴实的先辈们,创造了独特的土家文化,山寨因人多、村大而得“大寨”之名。

  600多年,山寨珍藏与铭刻着自己繁华又简朴的历史。古寨200多座土家特色的吊脚楼,均为坐西向东顺山势而建。在吊脚楼之间,有一条幽深的古巷,长长的青石板路向上纵深延展开来,极像一条通往历史的隧道。

  一条约150米的古老石板路将上、下两排建筑连接起来。上排建筑群短而疏,下排则长而密,上下两排建筑阶檐与石梯路形成一个大大的“工”字形状。

  古寨四周建有厚实的寨墙,在时光的磨砺中,依稀可见残垣断壁。下排建筑相对古老,厢房居多,工艺相对精巧,有纯木八字龙门和辅佐龙门,院内有石院坝、细錾长条石阶檐、雕花磉磴,多配有雕花窗装饰。

  站在一座名为“虎座龙门”的寨墙门口,朝门并非正直,风门与朝门不同方向。转身往里瞅,只见里面一层叠着一层,屋角与光影刚好成对角。踏进寨门,一种穿梭在时光隧道里的感觉油然而生。一步一步朝里走,石框中那些剪碎旧事的记忆,似乎在发亮的石板上回响,告诉来人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来到寨子最早的建筑“上屋堂”,当年,大寨的先民就是这样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在这里开辟出一片生存的天地,也带来了古老的中原文化。

  600年来,山寨汲取乌江大河般的智慧,保留着武陵山土家族的情怀,展现着激昂的风采。古寨里的花灯、傩戏、丧礼、山歌、儿歌、哭嫁歌、哭丧歌、板凳戏、建房歌、吹唢呐、打响器等民俗,像山寨的树林一般蓬勃有力地接续传承。每逢重大节日,山寨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聚集在“坪堂”前,翩翩跹跹,唱起欢快的民族歌,跳起缠绵的民族舞。

  曾被历史重笔描绘的大寨,如今又被来来往往的游人着上水彩,蓑衣、斗笠、吊脚楼,与摄像机、油纸伞相得益彰,将600年的山寨拉得很远,又很近。

(环球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