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化 > 人文 >
    学者吁挖掘传统节日内涵 警惕狂欢节情人节误区
      时间:2013-03-28 14:37

  2013年春节就要到了,而春节前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比较集中出现的一个时期,像腊八节、小年、元宵节等等,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记者日前采访了部分民俗研究、非遗保护方面的学者专家,他们认为,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今天,挖掘节日内涵,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还有很多的事要做。

  正视农村、城市居民 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差异

  记者:在现代化、城市化的影响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正在经历着从已持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急剧转变。以此为背景,与传统农耕文明关联密切的传统节日正面临比较严重的传承危机--许多节日因为缺少与现代生活的一种转化性介入,正在淡出人们的生活。

  李松(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基础主要是农耕文化,我们传统节日脱离不开这个文化土壤,但是我们今天碰到的是城市化,就有一个二元结构的节日文化的纠结。比如说放假,农村没人跟你讨论这个问题,一进腊月就忙年了,过完正月十五还得歇几天,而城里边还闹心哪天放假,而且变成一种非常明确的二元结构下的纠结。

  张士闪(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城乡差异的放大,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而这正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由此前的相对恒态走向剧变的一个时刻,从80年代初至今,城乡差异的深刻化与中国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的没落是同步发生、同时进行的。

  具体来讲,由于城乡之间在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居民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也出现差异。农村居民对传统节俗活动的认知程度较高,城市居民则相对较低。农民更倾向参与信仰色彩较重的节俗活动,而企业员工更喜欢参加娱乐性、参与性较强的活动。农民喜欢参与比例高的节俗活动有端午喝雄黄酒、七夕乞巧,企业员工则是二月二理发、中秋节和春节送节礼等。因此要借助节日文化这样一个平台,促进城乡的良性互动,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来缩小城乡差距。

  应充分尊重传统节日的 历史积淀与地域特性

  记者:现在几大传统节日都有了法定节假日,有了时间保证。然而我们还是听到有人反映现在年味淡了。他们说,过节不就是一个吃喝节、购物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这种声声抱怨却也反映百姓当中浓厚的过好传统节日的情结。传统节日的内涵究竟该如何保持?

  祁庆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如果把传统都丢失了,就不再是传统的节日,我认为在传统节日中有两项是它的核心,一个是仪式性,另外还有一个信仰性,这两个应该起主导作用。我们如果把这两个破坏了,就会破坏传统。而现在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传统仪式性受到的冲击比较大。目前在弘扬节日文化的过程中有两个误区,我们应该予以警惕,一个误区就叫做狂欢节,一个误区就叫做情人节,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都在往这上头靠近,中国九大节日和狂欢有关的大概只有元宵节,元宵节可以闹,这是传统的。我认为,我们现在很重要的就是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和优秀精神的文化空间,这是它的核心。

  李松:实际上,我们对传统节日的历史和现状并不十分了解,没有从国家层面作全面整理。我们对传统节日讲不清,包括少数民族的区域节日,宗教节日的民族性等。实际上节日研究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这样一个大的话题,对研究现在整个的节日状况有非常大的帮助意义。这方面我们的确展开的工作还不多,深入地研究非常有必要。

  一些地方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对于少数民族节日重视不够的情形。某些地方政府对于如何选择节日活动、怎样安排节日活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任意性。同时媒体和商家宣传在定位上有时存在不准确的问题。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一旦与祭祀仪式相关,就会被某些媒体冠以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等说法。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旅游企业以类似方式来诠释少数民族节日,将少数民族节日庸俗化,以肤浅时尚的表演方式吸引旅游者。因此,以恰当的方式保护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资源,才能使之稳定持续发展。

  张士闪:传统节日表现出很强的“在地化”特征,不同地域的民众对同一节日的认知、评价、参与和期待是不一样的。如北京市门头沟区板桥、庄户、千军台三村在元宵节期间讲究合家团圆,但春节则不强求。不同地域中不同的节日传统和文化认同应予以充分尊重,建议政府充分尊重传统节日的历史积淀与地域特性,授权地方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和节日传统,实施适度增量的弹性放假制度。以此作为目前国家法定假日制度的补充。这对于广泛意义上的保护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探寻传统节日现代化的途径

  记者: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能绵延至今,其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传承发展。如何让传统节日面对新时代的民众需求而生生不已?为当代社会有机体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非遗保护专家):现在需要研究很大的问题,一个是人们过节的理念不同,期盼不同。再一个就是过节的人群有变化。创新不是破旧立新的那个新,也不是除旧迎新的那个新,而是在继承传统节俗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期盼需求,增加一些新的节日文化元素。比如最近几年市场上热卖的灯笼挂饰、鞭炮挂饰等,便都是将传统吉符与现代时尚元素巧妙结合的商品。

  应有三个方面的创新发展,一是节日活动气氛与空间的营造与创新,二是节日活动内容的创新,三是节庆文化符号、文化产品的创新,这三个方面的创新是应该有的,还是很有必要的。

  萧放(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社会学发展所所长、教授):我们不仅应该将传统节日看作文化遗产,同时还应该看作文化资产,要让它为今天的生活提供文化产品服务。可以进行物质产品的开发,节日食品、节日用品、节日礼品系列,如果经营得法就会有巨大的商机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已经有企业在进行春节博览会的经营。春节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西方的圣诞节的营销模式可以作为我们春节效仿借鉴的对象。利用节日推动消费市场,又借市场扩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是传统节日现代化的途径之一。此外,我认为还可以增强传统节日的娱乐功能,以满足年轻人的精神需要,这样当代社会的传统节日才可以真正赢得新的传承人,民族节日生活才能葆有永久的生命力。记者 刘 茜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