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指导、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 “大变革·新机遇——2018中国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坦言,医疗行业并非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国家对互联网医疗采取管控手段是必要的。对于创业者而言,在互联网医疗大闭环没有形成之前,单个小闭环依然有自己的商业模型和营收空间。
2011年互联网医疗融资额约20亿美元,投资机构约315家;2014年,对应数字分别为70亿美元和602家机构;2016年,融资额降到39亿美元。四年时间中,互联网医疗融资总额近2000亿元人民币,但是目前互联网医疗仍看不到清晰的商业模式。那么互联网医疗要如何走出这个怪圈呢?
1、互联网医疗要以实体医院为依托
传统医院的经营模式中,医生和病人的利益较难协调。而互联网医疗则为这种经营模式的改善提供了机会。
互联网医疗与实体医院两者之间并不相互排斥。互联网医疗实际上是医院医生的延伸。医院可以借助平台,使医生可以更为简洁、便捷地为患者提供服务。患者原本需要花费几小时、甚至几天时间做的检测,在今天可能花几分钟就可以做完。互联网给实体医院带来的不是革命,而是延伸。
互联网帮助医院脱离了信息孤岛。从患者角度来看,尽管目前的医疗系统效率非常高,但是依然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不同人群的需求分层次、多元化。从医生角度来看,医生的学术前景、收入、患者来源都与医院绑定,无法建立自己的品牌。未来,互联网会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连接患者和医生。
互联网+医疗大健康本身是一个产业,不能孤立地来看。国家出台政策保护这个行业或者产业。在任何一个行业初期,首先要保证它的良性发展,责任主体要清晰,监管有序,企业在一个良性的竞争轨道上。如果我们现在脱离了医院,那么对医生的监管就很难实现。所以,互联网诊疗依托实体医院来进行,在现阶段是为了行业或者产业更好的发展。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而是一种思维,推动医院、医生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移。
2、互联网医疗小闭环商业模式成型
从2014年开始,四年时间里,互联网医疗融资总额近两千亿元,可是,这两千亿元“烧完”,互联网医疗行业是否已经形成了清晰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医疗与其他投资互联网的项目相比,往往回报周期较长。主要是因为医疗门槛过高、医疗价格不透明、医生病人的痛点以及法律方面的受限等多个因素组成。这一行业需要更多的时间,不断实验,不断投入。
医疗行业属于资金较为密集型的行业。之所以说企业“烧钱”是由于技术更替过快,导致投入的资金很难收回。企业实现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领导、团队把握住技术的方向。这需要有前瞻性的视角以及对于技术的关注。
医疗行业主要供给来源于非营利性的医院,这就决定了这一行业是不能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去运作。以阿里健康为例,进入医疗健康行业中,首先要做的便是用户价值,将用户价值做到足够大,营收、商业模式自然而然会形成。
互联网生态犹如一个大的闭环,内含巨大的商业模型。这也就是投资人看好这一领域的原因。但是,在大闭环没有形成之前,单个小闭环依然有自己的商业模型和营收空间。
医疗行业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行业。我们目前在做的是找到已经具备市场化的小生态,在细分领域中形成新的商业模式,其他的可能,我们还在等待。
事实上,两千亿元的投入撬动医疗产业不算多。站在投资的角度来说,有做产业投资的,有做财富投资的。既然有人投资,可能就有它的核心价值所在。不同的企业可能在进入互联网医疗时,方式和方法不同,发展到什么程度及时进行转型,或者及时形成闭环是考验经营团队智慧的。
3、互联网医疗变革路径的探索
科技应该赋能给传统产业。互联网与医疗健康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更重要的在于运营层面。将传统医疗跟互联网结合,找到最大的行业痛点,为中国患者提供有质量的海外医疗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开发人工智能的平台和互联网医疗设备进行对接。
围绕疾病的全过程做战略的延伸和调整,包括预防保健、治疗端、康复养生等多方面。从前端的消费者洞察、产品设计、中药原料的溯源以及制造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等方方面面进行创新,为消费者和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管理服务。
传统企业做医药电商的平台。依据患者以及市场需求,在医药电商业务的基础上增加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内容,同时为品牌工业做电商,促进品牌工业价值的实现。同时,加强健康信息的传播,做到权威性、标准化和及时性。此外,还要通过智能化的互联网手段,为四千多万的会员提供更好的健康服务。
(经济和信息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