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头条 >
    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信息化的十点思考
      时间:2020-04-24 09:35 作 者:张志平

  当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持续向好,但全球疫情正处于大流行阶段,世界各国积极加强交流合作,希望通过共同努力,取得抗疫的最后胜利。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治理体系、经济发展方式、产业链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有序发展等都是严峻的考验。各级政府部门、各个相关行业乃至每一个人都要进行深层次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是社会成熟和前行的重要过程,也是信息化人特有的职业精神。信息化为经济、社会、企业、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和平稳有序提供了强大支撑,信息化教育培养服务企业大众稳步前行的守护人。因此,我们的思考要将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放在社会宏观层面和信息化微观的专业层面进行,如此才能有助于对信息化和信息化教育全面、客观地评价和认识,才能正视不足,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一)数据在全要素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相关单位和企业通过这次疫情发生,在应对防疫抗疫、复工复产中,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的地位更加凸显,而且在全要素中的位置更加突出,没有客观、准确、全面的数据作为支撑,防控疫情、复工复产是盲目的,决策是不精准的,更加无从进行预测预判,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需要加快探索数据作为贯通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赋能、精准匹配,确立数据要素的引领地位,以数据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的精准对接。

  (二)“新基建”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

  在应对防疫抗疫、复工复产中,是对前期近20年的信息化政策的一次集中检视,哪些真正深入实施了,哪些转化为转型升级的动力了,哪些政策落地见效了等等企业一系列的左右参差反应,既体现了政策的有效性,也反应了政策的偏差和虚与委蛇,所以“新基建”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和实现数据驱动的经济增长。

  (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趋势在深化。

  融合发展趋势势不可挡,线上线下无论是资源还是能力的融合在走深走实,并进一步强化,原本没有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在短时间内进行组织协调,形成新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生产能力,并快速落地。通过与优倍医疗进行合作,航天云网公司研制出内嵌INDICS平台和预装口罩生产管理系统的边缘智能一体机。短短7天内,在优倍医疗南京工厂打造了一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动化口罩生产线,建构出以数据为核心的口罩云制造工厂。

  (四)“新基建”将拓展新空间。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数据中心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拓展数字产业、数字生活、数字社会、数字环境等新空间。在疫情之前,最近两年多,整个数字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有减利的趋势,总体上还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和增长势能有所减缓。表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从市场来讲,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和上网时长是出现了停滞,这两个数字大概在最近两年多增长出现了明显减缓,在最近一年多有停滞的趋势这是市场的问题。第二,从供给侧看,互联网新产品的表现总体上是比较贫乏。第三,国内外多数互联网企业业绩平平。出现这种数字经济发展减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4G技术支持之下,互联网能够支持的产品,需求已经比较饱和,新一轮发展需要新的技术来支撑,特别需要“新基建”的支撑,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

  (五)大生态发展理念正在落地。

  当今社会,数字化生活、生产、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等已经成为公众新的需求。大生态发展理念包含了身体、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全方位整合发展理念。大生态不仅关注人的吃、住、行,还关注人的医、养、学;不仅关注静态的发展,也关注动态的发展,以及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将这种大生态发展理念和内涵整合到学生和各级干部培养的全过程中,让各类学生和青年人才在成长中能主动关注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形成以人为本的大生态发展理念。

  (六)“数字化”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加快。

  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决定教育结果。我们要面向大生态发展理念和需求,以共享发展为导向,推进传统教育课程快速上线,到线上线下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从教为主向教学互动转变的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融通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推进全场景、全生态、全模拟融合理论、实践、能力培育新型课程体系探索构建。

  (七)规模和质量的均衡发展。

  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要一二三产、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发展,也需要规模和质量的均衡发展,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纳为发力重点。大中小企业融通要发挥大企业的技术、资金、人才、平台和国际竞争等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而在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凭借其创新活力,在多领域实现突破,适时对大企业关键环节创新形成重要支撑,进一步构建起多方共治、协同共赢的新型治理模式。

  (八)信息化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信息化发展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科技创新,二是学科交叉融合。无论是工业技术、材料技术、工艺技术的推进,还是核电、生物、芯片、机器人、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都与信息化的创新和交叉融合密切相关。前沿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推动了信息化的跨越发展,跨界融合成为趋势。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创新意识、研究兴趣及转化的思维,开展以互联网思维、跨界融合、全生命周期、生态共享为牵引的创新研究。

  (九)构建新型信息化人才体系。

  新型的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复合型、交叉型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建立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必须。我们要积极构建覆盖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全链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启动企业CIO与政府CIO专业认证,推进两化融合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培养,开展应急网络执法专业人才培养和双学位教育。加强信息化治理体系和网络安全体系的建制性交流,加强对地方政府领导和工业主管部门负责人进行信息化引领和网络应急处置的教育培训。积极推进全科信息化、信息化法学、信息化伦理、信息化哲学等学科创建和人才培养,优化短缺学科的人才政策,提高新型信息化人才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均衡性。

  (十)信息化教育的人文关怀和立德树人相结合。

  信息化发展有两只翅膀,一是丰富的信息化知识和精湛的信息技术,二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当代信息化教育的重点内容,要将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信息化人才。针对信息化工作很强的社会性,信息技术人才需要学习社会学、艺术学、经济学、工学、工程学和法学,学习信息技术发展史,开创信息化伦理学,知悉基因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伦理边界和法律法规。
 

作者单位:江苏省工信厅两化融合推进处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