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压力管理 >
    所有自嗨式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时间:2018-06-04 17:14 作 者:

  1.所有自嗨式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你终于下定决心办了一张健身年卡,决心重塑自己的身材和生活。却在去了几次之后,就将卡片丢到不知什么地方,美其名曰,之前去的几次,洗澡都把钱洗回来了。

  你要考GRE,重新背起书包和大学生抢有限的自习座位,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对它最后的印象停留在A字母开头的几个单词,其他什么也没留下。

  你要拿下CFA,报班、教材费花到让你肝疼,雄心勃勃告诉自己要大干一场,还没开始就幻想以后捧着金饭碗被各大金融机构疯抢,奉为座上宾。在错过一次次培训、无数次中断线上授课后,真的就此变成了幻想。

  你朝九晚五地上班,你浑浑噩噩地过活。你觉得百无聊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每天你都告诉自己下班回家后,要拿出两个小时充电和学习。回家的那一瞬间却着了魔一样,懒神附体:凌云壮志滚一边去,打开电视,刷起手机,舒服窝在沙发里。

  你的生活特别像那些CFA的教材书:书的前一小段被翻看了无数次,页角都皱了;但后边的内容,崭新如初,少有触及。

  每个人都有过热血沸腾、立誓发狠的时候,都有过奋进狂飙、强力输出的经历,但大多数人仅仅反复停留在热血阶段:一段时间,猛冲猛打,自己感动哭了;一段时间,懒散放纵,行尸走肉一般。

  优秀和平庸之所以泾渭分明,就是因为,平庸者的努力是自嗨式的碎片化,走走停停,断断续续。努力是否常态化,是成功的分水岭,各自延伸开去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2.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有幸认识一位前辈,46岁,俨然一部行走的故事书。

  他在老家政府一个偏远部门工作了很多年,并不饱和的工作耗不完他旺盛的精力,之后决定出来单干,先后经历过两次创业。无论是创业当老板,还是当职业经理人,他都保持着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的习惯。

  无论是白天的职场状态,还是社交中的觥筹交错,我都在他身上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当今如此高强度的压力状态下,他却从来没感到过痛苦或拧巴。

  创业之路百转千回,困难挫折如同家常便饭,但他的目光并没因此暗淡。职业经理人角色下的营业部老总,指挥周旋公司里的方方面面,他的锐气从没有削减半分。他始终相信,“努力本就是人生的常态”。

  前辈目前的事业能顺风顺水,源于他身上的很多品质,其中有一个让我备受推崇的特质:常态化努力。这个特质,在我身边认识的很多牛人身上都能看见。每天八小时高效的工作是最基础的,我太清楚这些人八小时之外在做什么:

  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写方案;年会狂欢结束后,回到办公室改合同;高铁上、机场里,用手机写稿子,回邮件。

  尽管做了以上的种种,他们丝毫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他们不会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动;他们也不会把这些发到朋友圈里,然后在旁边写上“我也是蛮拼的”。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标配。

  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设,不需要自我说服,不需要意志力驱动。这些点点滴滴、无人关注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3.努力没有期限

  每个时代都不缺聪明的人,方向对、够努力,可他们却总是在找捷径,寻求一步登天的良方,而真正优秀的人往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在“笨”上下功夫。

  前不久光荣宣布退休的香港超人李嘉诚先生,有个著名的时间表,每晚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12点必须睡觉,早上准时5:59分起床,决不拖沓,差不多坚持半个世纪之久。李嘉诚先生曾说: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

  你以为自己很努力了,可在别人眼中只是基本工作要求而已。朋友在广州的一家大型手游公司工作,公司要求996。广州的游戏做得好,知名公司多,奖金发到手软,自有它的逻辑。都说勤能补拙,更何况人家”拙”么?

  大学同学里有人供职于四大和投行。他们都有绚丽的履历和出众的能力,情智双高,犀利通透。安逸不在这些人的字典里:“除了吃喝拉撒,四大和投行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人,他们并非遥不可及。

  工作时间是表象,它保证不了你成功,它只是标配,需要你坚持不懈,需要数年一日,需要持续输出,需要坚如磐石的耐心。

  哪里有人天生会发光,不过是他独自一个人,忍着疼受着苦,耐心把自己打磨发亮。(经理人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