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时间成本的概念,比如在大城市工作的人,每天上班前和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支付”必要的通勤时间成本。

不久前发布的《城市出行半径大数据报告》显示,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每天1个小时以上的通勤时间已成为上班族的常态,且四地的工作日最远通勤距离均超40公里以上。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工作日有2-5小时是在路上度过的,往返路程从20多公里到高达100多公里。
很多人都是“每天一小时以上通勤常态”的类型,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度过通勤路上的时间?
“单程就一小时,往返两小时的时间正好刷两集剧”
“玩玩游戏,时间就过去了”
“就是刷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刷八卦……反正就是各种刷”
“用手机研究下股票行情走势图”
“每天那么累,有座肯定是倒头就睡,站着就找个地方靠着打打盹”
……
相信绝大数人都能意识到自己每天都在“支付”的这项通勤时间成本,当然,如果你有能力缩短你的通勤时间成本,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不过,限于经济或者其它各种原因,或许你暂时无法缩减这项成本,但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既然巨大的时间成本这一事实已经摆在那,为何不能好好思考一下如何掌控这段时间,而不是想着如何消磨这段时间,让这项自己一时半会儿无法缩减的时间获得合理的利用。
改变意识:别拿地铁挤的要死和工作累的要命说事
在开始部分之前,我先给大家算一笔数。就以单程通勤时间地铁(公交)1小时为例(不包括其他行走或等待时间,仅指在地铁或公交上的时间),那一天有两小时是在行进中的交通工具上,一周(每周5天的正常上班时间)是10小时,一年(52周,未去除节假日)是520小时。现在再将520小时换算成天,四舍五入的话就是一年中有22天是在交通工具上度过的,占了一年天数中的6%。
如果你在交通工具上的时间都要1小时,相信你每天的通勤时间基本都要2小时到3小时之间,假如是3小时的话,你一周是15小时,一年是780小时,大概是33天,一年几乎有接近10%的时间是花在了通勤上。
量化之后,大家应该在意识上对这个时间成本有更深了解,一年也就12个月,把花在交通工具上的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好好利用起来,难道不是很有必要吗!千万别拿地铁拥挤说事,相信很多人被挤的身体转不了身的时候都可以找到一个缝隙举起手机。工作很累?你可以很累,但是总不能天天累的跟只剩半条命的人一样吧?有时下班回家路上可能累的想睡一睡,那无可厚非;可是早上呢,你可是昨晚睡了一觉的,是刚刚休息过了的。
因此,不要想着给自己找各种理由以便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去消磨这个时间,而是要寻找各种方式以便自己可以合理的去利用这段时间。如果你是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那你就应该听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首先在观念上要改变过来,要有意识的去规划这段交通工具上的时间。比如上班途中,可以作为从个人生活进入到工作角色的过渡,想想今天的待办事项、回想之前工作的不足之处等等;下班路上,可以是从工作状态中慢慢脱离出来的“准个人时间”,总结一下今天的工作、想想晚上回去的安排等等。
总之,不管你用来干什么,先对每天的通勤时间有个基本的规划意识,摒弃消磨时间的念头!
打开脑洞:寻找合适自己的利用方式
如果你对这段时间有规划意识了,那就好办了,接下来你只需要不断尝试就行了。当然,你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将其很好的规划起来,你前期需要专门准备一段时间做不同的尝试,直到你找到合适的方式,当这段时间的度过让你觉得有点小成就的感觉,同时又不至于让你觉得太过劳累,而是有一种轻松的满足感,这时你就找到了属于你的方式!以下列详细介绍三种方式,大家可以参照尝试。
1、计划当日工作
此时在时间上的规划设定就是作为从个人生活转换到工作角色的过渡,这主要是针对上班路上的那段通勤时间。千万不要将其当成一项工作,而是要当成个人用来减轻工作负担的事来做。想一想,一天的工作都在自己的掌控中,干起来自然就轻松多了。而且,这基本花不了多少时间,形成习惯后基本10分钟内就能解决。
首先,想想需要处理的邮件,将当天要回复和发送的邮件列出来。其次,列一项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且在当天能完成的工作。最后,将今天你要处理的工作以及计划之外可能出现的事情列出来。这些都列出来了就好办了,邮件的处理很简单,可能只需要拿出半小时不到的时间就能解决;计划外的事件不用管,等着它的到来灵活处理就可以;那些不需要花费太长时间的工作可以稍微思考一下如何分配到一天的工作;关键是将那项需要花费最长时间的工作合理安排好,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不要受其它事情的影响,就将所有的精力专注在这上面,直到你完成。
而这只需要你有一部手机,找一个能举起手机的空隙就行,只需要罗列当天需要处理的各种工作,其它用脑子规划就好了。在你通勤路上就为一天的工作定下了“基调”,这绝对是一件能让人有满足感,而且当你开始尝试,你会发现,这不仅不累,而且还能起到放松的效果。
2、看书或者一两篇文章
可以选择某个类型的书,比如小说,多年后,甚至都不用等到多年之后,回想起来,自己在几号线看完了毛姆、纳博科夫、托尔斯泰,而卡佛、钱钟书、王鼎均又陪自己度过了哪条线等等之类的,那画面你自己想象去吧!
以上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看书的过程可以帮助你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可以让你到公司后快速转换成工作的模式。因为阅读需要耗费一定的脑力,而这点轻微的脑力耗费又不至于让你下车后轻易沉迷在书中的世界,你反而稍微会有一丝轻松的感觉,同时你的在思维上也在不断的清醒过来了。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比如你有1小时是在地铁上,可以拿半小时出来阅读。另外,在书籍的选择上也要有一定的规划,尽量避免那些艰深晦涩的书籍,开始这项尝试之前可以将你想通过地铁通勤时间来阅读的书籍列出来,先不用考虑该书是否适合,在途中阅读实验之后再下判断,合适那就看完,不合适那就换书单的另一本进行尝试。
地铁太挤实在腾不出阅读书籍的空间,那就可以用手机阅读。看一篇或两篇文章,这些文章需要你之前去挑选好,比如你平时喜欢美食,那你可以找一些关于美食的深度文章;喜欢旅游,就挑选些好的游记。这个需要平时养成积累收藏的习惯,同时要挑选那些需要稍微耗费一点脑子并需要稍稍集中精神阅读的文章。这个跟看书的效果一样,同时还能提升你在那个领域中的基本素养。
3、社交
这个主要适合在下班途中并且有同路的同事或朋友。攀谈就算了,毕竟大家都上了一天班,估计没几个有这个心情的。下班途中的社交是劳累一天后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能很好的缓解焦虑感。
以下罗列一些方式,就不一一展开说明:
开始罗列之前,再分析一个反例。可能有人觉得每天上下班都刷剧不也是一种规划吗?这我不否认,但是上班途中,刷剧的话容易让人沉迷在电视剧中,到站时你可能还盯着屏幕一边观看一边走,它的确也可以将人的思维活跃起来,但是全部活跃情绪都集中在所看的电视剧中了,比如悬疑刺激的美剧、文艺气息浓厚的英剧、一抓一大把槽点的国产剧等,你都很难从中迅速的抽离并转换到工作的模式,而且容易造成当天工作繁乱。如果下班途中你累了的话,刷剧也不是最好的放松方式,因为在地铁上盯着一块小屏幕是需要很高的注意力。
总之还是前面说的意思,对这段时间要有意识的去规划,但也不要抱着消磨时间的念头去规划,同时也不用在意识上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去规划,比如看小说,对你工作有直接帮助吗?对你的生活有直接帮助吗?都没有。关键是找到合适自己的方式,再稍微加以规划,慢慢你就找到感觉了。当然,首先是跨出第一步——开始尝试。
1、听歌:尝试不同风格的歌曲,听曾经不屑的歌手,听一些小语种的歌曲……
2、学一门外语:重拾已经还给老师的英语、简单学点一些基本的法语(拿出买法国奢侈品十分之一的冲动就好了)……
3、计划未来一周或者一个月的个人时间
4、每月(半月/两月……)尝试一种不同路线或者不同交通工具回家(在一座城市坐了几年的地铁,下班的时候没事就坐坐公交好好看看这座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吧!)
5、看TED演讲视频,短则几分钟,长也不过二三十分钟
6、观察你的同类——通勤路上的乘客,可以的话再专门写个只供自己参考的报告
7、坐一次末班车(一年一次要求不过分吧)
8、骑车穿过帝都繁华的长安街(幽静的胡同……)(不用再给你安利共享单车了吧)
9、学点宗教知识(不信教没关系,基本的宗教常识还是需要了解的)
10、有座位就安心睡个觉(上班途中就算了,除非你前一天熬夜大战了三百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