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职业发展 >
    特效行业里的寒冬:瘦了甲方,肥了外包?
      时间:2022-03-21 15:33 作 者:

  “干影视或是干游戏都很难,其实很多人的内心都在摇摆横跳”,刚从上一家游戏公司离职的小王告诉河豚影视档案。

  去年以来,“互联网寒冬”的言论四起,疫情使经济增速放缓,整个大环境都不容乐观。其中,影视和游戏行业作为人员流动比较频繁的两个领域,受资本和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些。

  相爱相杀基本可以概括这两个行业的关系。在学校时,影视动画技术和游戏技术的专业学习时常不分家;毕业后,高薪可以为游戏行业吸引一批人才,但也有人愿意为了热爱在影视特效、后期行业积累经验慢慢来;中途,游戏行业几乎从未停止在影视动画行业挖人,但游戏版号一次两次的收紧又让跳槽来的影视人灰心、离开......

  有意思的是,行业里的一批外包公司因此被催生得愈发茁壮。有项目,对人有需求,薪资也不低,灵活程度更高。虽然福利和稳定性不如一些大厂和公司,但在目前这种环境下,外包公司本就不稳定的特性似乎也成了某种稳定。

  小王告诉河豚君,对于大多数像他一样从影视行业跳槽到游戏行业,最终又离职的中年打工人们来说,现在摆在面前的无非就是三条路:继续找机会跳槽、去外包公司或是回老家干别的。

  动画人和游戏人,曾经都是一家人

  严格来说,实际上是影视行业里做动画的那批人和游戏人,在最初的专业学习中难舍难分。这也从源头上导致了两个行业里人才的频繁流动。

  就动画行业而言,“做动画难,做原创动画更难”在圈外人眼里已经成为了某种共识或常识。但对于真正的行业从业者而言,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保障,前面说的“难”都不会太难,离场率、行业情况或作品也都不会太显得糟糕。

  只是近几年来,行业环境离理想状态越来越远。

  若森数字副总裁杨磊告诉河豚影视档案,“大概在2015年前后,有一股资本热潮涌入动画领域,很多公司在融资方面比较顺利,也就相应地给了很多原创动画团队机会。可是一旦没办法持续创造利润,融到的资金也总有花完的一天。”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大环境的影响,资本开始慢慢退场,动画公司也失去补给。

  就番剧领域而言,由此导致的最明显变化在于,很多动画公司的生产力开始从自制或其他业务转为主要服务于平台。“因为平台投资了一批动画公司,一些公司的属性发生了变化,现在他们相当于是TO B的商业模式”。杨磊说到。

  做原创动画的团队开始变少、也变得更难。

  与此同时,游戏行业挖人的动作还在持续。“他们经常会用双倍甚至三倍的价格挖人”,若森数字的制作总监翁世华告诉河豚君,“全流程的人才都流动得很频繁,而且相对而言动画是比较锻炼人的”,这也导致了优质动画人才的“抢手”。

  “可以搞艺术,但是没必要”这句话经常活跃在许多影视创作者的自嘲中。对于动画行业来说也一样,“有些人真的觉得没必要他就走了”,一位从业者告诉小娱,“都是干差不多的事,对于很多打工人而言,谁会和钱过不去呢?”

  人才被挖,动画和相关的影视特效行业更加求贤若渴。前段时间在B站以个人历时两年半自制CG短片登上热榜第一的up主小高向娱乐资本论透露,圈内已经有不少相关的公司向他递出了橄榄枝,其中不乏业界知名团队。

  另一边,本以为游戏行业再一次的版号收紧,可能会有一些人才回流。但实际并非如此。

  “我在招聘网站上看见很多从游戏公司离职的人,他们的心理预期薪资还没有完全降下去,所以可能还是存在继续跳槽的情况,期望着能不能有下一个游戏公司,或者说进平台,但实际上平台裁员也厉害。”翁世华说,“在游戏行业里,如果说项目被砍很频繁,一个人在一年内跳槽三次其实都属于正常现象。”

  但这些兜兜转转徘徊在游戏行业门口、或是还在某家游戏公司里尚未离去的大家,真的比在原行业更好吗?

  逃到游戏行业,未必更好

  动画和影视特效的人才具有相当一部分重合率,而在大多数影视人眼中,这部分人才的流失背后,往往都有游戏公司在虎视眈眈,甚至会将游戏公司看作是影视工业化进程缓慢的始作俑者。然而,事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非黑即白。
  
  成都专职制作游戏特效外包的心海告诉河豚君,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曾经收到了大量影视特效出身的求职申请。平均算下来,10份简历里大概有2-3份来自影视行业。

  当时的游戏公司能够给出许多份诱人的高薪。北京的影视公司中,初级员工的工资在6千到1万之间。但正如前文所述,游戏公司会会直接用2-3倍的价格挖人。一名影视特效的初级员工跳槽到游戏公司,最多可以拿到3万月薪。

  即便是成都这样的准一线城市,游戏公司的工资同样极具吸引力。

  据心海介绍,成都的影视特效工资基本在6千至8千左右。虽然这些人跳槽到游戏特效公司,需要经历一年左右的培训磨合时间,初期的工资也不及他们已经达到的薪资水平,但只要度过了这段时间,游戏特效的薪资上升空间显然要好于影视特效。

  只是,从去年开始,版号寒冬让游戏行业再次处于危机之中。

  之前《版号“消失”的235天》一文中曾经提到,发不出版号的时候,砍项目就成了家常便饭。到了今年,这种趋势依旧在延续。

  腾讯网易等巨头在关停并转不赚钱的项目,莉莉丝和iGG这种出海企业也在精简公司团队,更不用说一些一直在扩张但作品迟迟无法上线的企业,缩减公司规模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小公司的状况则更加惨淡,从去年版号停发到12月,总共有1.4万家游戏相关公司注销,小微企业正是其中的绝大多数。

  在这种大环境下,大公司不再需要更多的常驻特效人员,小公司直接倒闭破产,动画、影视特效人才向游戏领域的流动之路受到了阻碍。

  安吉是一家游戏特效公司的HR。她告诉河豚君,原本公司对于影视特效转行采取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挖角也是家常便饭。但今年为了收紧银根,节省培训员工所需要的开支,他们已经开始避免接收这部分转行的员工了。

  值得一提的是,心海听到许多跳槽到游戏特效的同行抱怨,虽然薪水还不错,但很多人去年都没有拿到年终奖,也让他们心里结了疙瘩。
回老家还是去外包公司,是一个问题

  如今,去游戏公司不再意味着能够获得一份优渥的工作,大部分转行的影视人开始思考自己的出路。据河豚君的观察,回老家工作和进入外包公司,成为了大部分动画或影视特效人最终的选择。

  安吉告诉河豚君,很多影视特效人离开原来的公司,主要动力就是想回老家工作。大城市的工作压力大,影视行业的颓势让他们的日常收入渐渐无法支撑正常的生活开销。“叶落归根也是大部分人终归要选择的”,于是趁着这个看似衰退的当口,很多影视特效人选择了回老家。

  选择回家,伴随而来的是下一步的就业方向。心海认为,之所以有大量影视人才流入游戏行业,是因为现在中小城市也开始拥有大量的游戏公司。从2018年开始,腾讯和网易这样的游戏巨头已经开始在二三线城市圈地,厦门和长沙是他们的主要迁移地点。

  而大量的影视公司仍然集中在一线城市。如果想要在影视领域闯出一番作为,指望家门口的影视公司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如果决定回老家,那么进入当地的游戏工作室就是最为顺理成章的选择。

  除了当地的游戏工作室,更多的动画或影视特效人则进入了广告、婚庆等行业。这两个领域在全国各地的刚需性强,对于设计和审美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这批转行影视人的职业能力。

(钛媒体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浏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