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奥巴马任内“网络外交”盛行的原因及其特点
目前,美国网络外交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网络外交之所以在奥巴马任期内得到如此迅猛地发展,与以下几个因素是分不开的:
首先,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是前提条件。近年来,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极大促进了人类经济社会进步,变革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据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oyal Pingdom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全球网民总量已达22.7亿,较5年前的11.5亿将近翻番。如此庞大的网民数量,加上各类网络社交工具的层出不穷,“一个以互联网为平台,网民在其中实施各种社会行为、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开展社会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亚社会性质的虚拟社会(或称赛博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为美网络外交的兴起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其次,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日益成熟是坚实基础。“公共外交”由来已久,1965年美国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建立“公共外交中心”,标志着公共外交正式成为学术界和外交决策部门的研究对象。经过近50年的发展,目前公共外交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共外交的本质在于通过引导公众的态度来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施加影响,在工业化时代,公共外交主要依靠杂志、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进行,在信息化时代,其实施途径则进一步扩展到互联网上。所以,网络外交实际上是公共外交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是公共外交的衍生物,公共外交日益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为网络外交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支撑。
再次,战略家、政治家和学者的大力推动是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美国“硬实力”的相对下降,提升“软实力”成为奥巴马政府面临的重要外交任务。与传统外交工具相比,网络外交具有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信息更全、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明显的优势,是美发挥“软实力”作用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深受美国部分战略家和政治家的青睐。布热津斯基、戴维?龙菲尔德、约翰?阿奎拉、约瑟夫?奈和前国务卿赖斯等都是网络外交的积极拥护者,现任国务卿希拉里则更是主张政府大力推进网络外交。她认为,今天的外交不再局限于国务院或使馆的专业外交人员来推动,应通过“全民网络外交”实现美国的部分外交战略。身兼奥巴马高级技术顾问和希拉里高级创新顾问的亚历克?罗斯也认为,21世纪的外交远远超出了“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活动,应成为“政府与人民、人民与政府”,并最终演变成为“人民与人民并与政府间交流”的活动,因此大力倡导利用所有高级先进的手段开展外交活动。正是这些战略家和政治家的积极推动,网络外交才得以从理想变成现实。
纵观奥巴马政府的网络外交政策,有几个特征尤为突出:
2.1对外鼓吹互联网自由。在美国实施网络外交的过程中,“互联网自由”充当了最好的推手。2010年1月,希拉里在美国新闻博物馆发表演讲时宣布,“美国白宫将与企业界、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一起努力,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来促进互联网自由和美国外交目标的实现”。时隔一年,2011年2月希拉里又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发表演讲,重申并呼吁世界各国接受互联网自由的理念,声称美国将花费2500万美元推动互联自由,并推进人权和民主。如果说两次演讲是美国互联网自由理念的“吹风会”,那么《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则正式将“互联网自由”政策化。战略提出,美国将“为民间社会行动者提供可靠、安全的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的平台,确保互联网终端到终端的互操作性对所有人开放”,“鼓励人们用数字媒体表达意见、分享信息、监督选举、揭露腐败、组织社会和政治运动,谴责那些反对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引发骚乱、非法逮捕、威胁或采取暴力的行为”。美一再鼓吹“互联网自由”,甚至指责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限制互联网自由的行为,实质是希望凭借超强的信息技术优势、对互联网根服务器的控制权优势,以及巨大的信息产业和市场优势,向他国强行推销所谓的“自由”价值观,对他国进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的干预,以巩固美国在网络领域全球独霸的优势地位。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对外宣扬互联网自由的同时,并未停止过对内加强互联网管控的行动。
2.2注重发挥私营机构的作用。美国网络外交虽然由政府主导,但私营机构却是功不可没。以谷歌退出中国市场为例:根据美国最权威的政论性博客“赫芬顿邮报”上一篇题为“Facebook,Twitter与YouTube都是外交工具”的文章,在谷歌发表退出中国声明的前一个星期,2010年1月7日,希拉里曾宴请Google总裁、Howcast首席执行官等网络公司的高层领导,讨论如何利用高科技为外交和国家发展目标服务的问题。1月8日,在非盈利性公共政策研究智库“新美国基金会”(New American Foundation)的组织下,希拉里又与这些网络公司高管召开相关研讨会。5天后,谷歌公司即表示不再接受中国的内容审查,高调宣布“准备离开中国市场”。随后,奥巴马和希拉里做出表态,表示支持谷歌公司的决策。除了“退出中国市场”事件,谷歌还以网络安全内容为由与波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政府产生过法律纠纷,这些充分体现出美国政府在开展美国外交过程中充分利用私营机构力量的路径。实际上,不仅仅在外交领域,在奥巴马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国家安全战略》、《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国土安全共同体网络安全战略》中,都无一例外地强调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在维护网络安全方面的责任,提出要加强与私营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网络安全措施的实施。
2.3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近年来,美国政府、非政府组织、智库等广泛利用网络社交工具开展公共外交。除了将网络社交媒体引入政府网站和官员的日常工作中,美国务院专门组建了一个由150人组成的专业“数字外交”团队,在全球开设600多个网络社交账户,与各地民众加强交流。同时,国务院还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如举办“民主视频竞赛”和“民主是……”Twitter征文比赛,吸引全球各地民众特别是青年人参加,希拉里国务卿亲自参加颁奖仪式并发表讲话;邀请30个国家的32名记者和博客主到美国参观Google、Facebook、Twitter等互联网公司,了解美国政府是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透明政府建设,以及如何展开公共外交活动。通过这些网络活动,美希望向全世界输出“民主”价值观,提升自身国际形象,建立符合美国家利益的网络秩序。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借网络社交媒体在政局不稳国家推波助澜地制造混乱,甚至从事颠覆他国政权活动的意图。在希拉里第二次“互联网自由”演讲中,她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将增加拨款,开发功能更强大、使用更简单的翻墙技术,帮助他国民众摆脱政府对互联网的封锁。在2009年伊朗大选中,美国更是赤裸裸地利用社交网络工具向伊朗公众大肆散布关于政治危机和街头抗议行动的海量信息以混淆视听,还要求总部位于旧金山的Twitter网站推迟系统维护时间,无形中助长了德黑兰的街头动乱。正如《纽约时报》的评论,“奥巴马政府已将Twitter等新媒体技术视为‘外交箭袋中的一支新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