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奥巴马政府“网络外交”对我国的启示
综观各国形势,借助信息网络推动本国外交事务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网络外交政策虽然依旧刻着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其具体措施却不乏值得我借鉴之处,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发展我国网络外交事业:
3.1加强网络外交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当前,网络外交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制定一个清晰、明确的网络空间对外战略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该战略应该确立我国网络外交的目标、方向和原则,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合理举措,从而达到对外宣示我关于网络空间的重大政策主张和观点、对内统一思想且能用于指导具体工作的目的。要完成这项工作,一套相对成熟的中国网络外交理论与实践体系必不可少,而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更加重视传统外交,在网络外交这种新兴外交方式的研究上存在明显不足,因此加强网络外交研究应该成为我国下一步外交工作的优先事项。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外交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涉及众多领域和部门,需要加以统筹协调。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的网络管理职能散布在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机构,难以形成合力,建议未来可由外交部牵头,建立固定的内部协调平台,吸纳国内各涉网部门参加,各部门定期沟通,加强配合,共同应对网络空间的国际博弈。
3.2增加网络外交参与主体,发挥互联网企业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国的网络外交还是以政府为主,互联网企业在网络外交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事实上,从近两年各国出台的网络安全或信息安全战略来看,全球绝大多数国家都高度重视互联网企业在信息时代所起的作用,都把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作为推进本国网络安全内政及外交事务的重要途径。此外,由于我国非政府组织数量较少、组织较散、力量较弱,网民们文化素养、知识积累以及对外交事件的认识和反应参差不齐,均很难在网络外交事务中合理有效地发出强有力的声音。未来,拓展参与主体应该成为网络外交工作的又一重点。一方面,国家应该加大投入,同时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优化制度与政策环境,支持互联网企业以及专门从事网络外交工作的非政府组织在网络外交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增强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网民网络传播的基本素养,帮助网民树立外交全民意识和主体责任意识,引导网民正确把握国家在外交事务上的基本原则,遇到敏感事件或紧急情况时能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进行冷静分析、客观判断和合理解释。
3.3拓展网络外交方式手段,更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多年来,我国都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来宣传自己的外交主张,虽然近年来政府官员日益重视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也都设有多个外语子网站以便让全世界网民更好地了解中国,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对网络工具的利用和挖掘远远不如美国那样充分。网络外交的显著特征之一即摒弃传统外交中“政府—政府”(一对一)而采用“政府—他国公众”(一对多)甚至“政府—本国公众—他国公众”(多对多)的运作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光靠传统媒体来应对各种纷繁复杂的外交事务已有些捉襟见肘,对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工具在外交中应用的需求显得尤其迫切。实际上,目前我国已初步具备利用社交工具实施网络外交的条件:2011年底,网民数量超过5亿,博客和微博用户均超过3亿;相当一部分网民拥有自己的facebook和twitter注册账户;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利用网络对外交政策进行定期的国际评论……如此庞大的社交媒体使用群体,为网络外交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政府应该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兴网络手段和方式,并使两者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和互补。
3.4明确网络外交的层次和重点,加强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网络空间是个新兴领域,互联网治理标准和相关国际规则尚未完全建立,各国出台战略的一大动力就是希望通过建章立制来抢占话语权和制高点。目前,各国参与全球网络治理的立场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美国及其盟友。美国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体现出美企图谋求网络空间主导权的意图,美盟友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等对该战略反应积极,总体跟随美国步伐;二是欧盟国家。欧盟国家一面注重加强与美在网络空间相关议题上的合作,另一面又不希望美国在国际网络治理中“一揽独大”,对美既依赖又抵触;三是新兴经济体。新兴国家由于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对国际网络治理的参与程度也各不相同,俄罗斯和印度先后出台战略文件,在争夺网络空间主导权方面跃跃欲试,而巴西、南非虽然也重视网络安全建设,却还未形成一套公开、清晰的战略路线图。对此,我应分清层次、明确重点、有效应对:针对美国及其盟友,应保持必要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美等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动向,同时适时表达我关于网络空间建设、治理的重大观点和主张;针对欧盟国家,找出彼此的共同关切,以此为切入点加强合作;针对新兴国家,继续同俄罗斯等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推动国际社会在《网络空间国际行为准则》基础上制定国际行为规则,同时争取其他新兴国家的支持。此外,针对当前国际博弈的焦点,还应加大对《武装冲突法》和《布达佩斯公约》等现有国际法律规章的研究,争取国际对话中的主动权,推动我国网络外交事业迈向新的未来。